"
连城培田:一个村庄的血脉传承

时间:2022/7/13 10:57:00

连城培田,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个有着“客家建筑瑰宝”美誉的小村庄近年来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声名鹊起。


三面环山,一条清溪,玉带般蜿蜒环绕村庄而过。千米古街两侧保存着30余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5个庵庙、2座圣赐跨街牌坊,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客家庄园”、“民间故宫”。


漫步千米古街,安逸闲适的乡村让浮躁的内心沉静下来。

拂去蒙尘 熠熠生辉


70岁的吴美熙老人,曾是培田村的小学校长,被誉为“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培田声名远扬,是从1987年吴美熙为南山书院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的。时至今日,培田村已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最美村镇等国家级品牌。


村头入口处有一座进士牌坊,上书“恩荣”,这是清朝光绪皇帝赐给他身边的蓝翎四品护卫吴拔祯。村尾还有一座是为富商吴昌同所立的牌坊。这两座牌坊,在文革中曾被推倒。2000年7月,吴美熙开始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寻找牌坊的残片。“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珍贵的文物。”吴美熙对脚下的土地饱含深情。


吴美熙、吴来星等29位老人,自发成立“培田古村落保护开发研究会”。他们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为古民居的保护四处奔走。这个藏在深山、尘封多年的小山村拂去了蒙尘,熠熠生辉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老人们也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培田能有今天,老人们是大功臣。”培田村支书吴清熙说。


耕读传家 崇文重教


走进村中,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古民居展现在眼前。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或是花鸟虫鱼,或是历史故事,或是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寄寓理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畦畦稻田,古井老房……一切都是那么古朴安详,那么清新俊逸。


每一幢古民居,都是艺术的结晶;每一幢古民居,都有一个悠远的故事,诉说着培田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村内建筑,如大夫第、进士第、都阃府、官厅、衍庆堂等,多为九厅十八井的格局。古屋厅堂内高大宽阔,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采光通风排水卫生设施科学,墙体以砖木相互结构,利于防震防潮。


“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门外有山堪架笔,庭中无处不堆书”……一方方楹联匾额、一处处华美雕饰,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一直以来是培田的传统。据统计,由此步入仕途的国学生、贡生、秀才、举人、武进士等有120多人。


如今,培田书画之风犹存。每天,74岁的吴瑞生都要去古街上的农民书画社写字画画,书画社有12位成员,最大的已有90岁。


复兴传统 活态传承


为更好地保护培田古村落,宣和乡先后委托陕西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编制保护总体规划和大夫第等7处重点建筑保护维修设计方案,按照“修旧如旧、修古如古”的要求,对古建筑开展抢救性保护。而在古村河源溪对岸建起了新村,一栋栋整齐的小洋房,与古民居相得益彰。


2011年,培田成立客家社区大学,这是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单位联合当地政府共同举办的公益组织。社区大学面向村民开设生产生活技能、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社团组织训练等课程,不用交学费,没有固定教室,志愿者负责教学,有时还请来专家或专业教师上课,运作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捐助。


从2012年开始,在社区大学的倡导下,培田恢复举办传统独具特色的春耕节。在喜庆与欢乐的气氛中,村民和游客一起参与参加犁田、插秧、抓鱼等农事比赛,体验传统的生态农耕方式,重拾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


落日余晖下的村庄,显得宁静而从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诗句所描述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弥漫在培田小山村中。


走出乡愁,复兴乡土文明


“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乡愁,成为这个时代的“集体情感”。而作为中国十大最美村镇的培田,似乎成了一个化解乡愁的神话。


培田的价值,不仅在其至今仍保留完好的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还在其先祖“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的耕读文化中。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丽眼中,这个建筑风貌保存良好的山村不但是一座活的农耕文明的宝库,更印证着中国民间教育曾有过的辉煌。当年,这里既有以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为核心的传统仕子教育,也衍生出以培训生产技能、生活礼仪为任务的乡土教育,两者相互交汇、融通,构成了明清时期培田独特的人文图景,也带给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深远的启示。


“容膝居”与“锄经别墅”等民办学校的存在令人想到,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流教育”之外,明清时期的中国乡村还存在着另一种更为生动活泼的乡土教育。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年轻人纷纷外出,生源不断减少。2010年,村里的培田小学只有3个年级,共25个学生,4位老师,面临着被撤并、关闭的命运。


“一所所乡村学校相继关闭,随之被切断的是一个个村庄的历史传统与人文血脉。一旦失去了与村落建筑相依存的独特的人文生态,将只剩下一个没有灵魂与血肉的躯壳,成为供人‘到此一游’的古董。”有感于严峻现实,王丽在媒体上大声疾呼。


曾两度到培田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认为,对于幸存的培田古村,人们的担忧一是被过度商业化的旅游所改造,二是如何构建农村内在的文明生长机制。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从乡恋、乡愁走向乡建。


复兴乡土文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之中。


上一条信息:没有了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元翔(龙岩)冠豸山机场有限公司  |  闽ICP备06004154号  |  备案图标.png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01299号